2025京津冀与长三角产业链织网合作对接会(合肥站)召开
9月23日,2025京津冀与长三角产业链织网合作对接会系列活动(合肥站)隆重举办。继2024京津冀与长三角产业链织网合作对接会后,京津冀三地再次携手走进长三角,旨在进一步加强京津冀与长三角地区中国经济重要增长极的产业联动,切实推进京津冀“六链五群”“卡点”攻关、“堵点”招商,助力京津冀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来自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企业、商协会等近150人进行现场交流。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夏翊出席活动并致辞,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对外交流处徐冉副处长主持。
夏翊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新时代首个区域重大战略,三地坚持“一核”疏解、“两翼”联动,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持续突破,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希望京津冀与长三角互学互鉴,一是强化创新链协同,共筑科技创新策源新高地,共同打造高能级合作载体,共建高水平联合研发机构、跨区域协同创新中心,积极探索“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应用”全链条协同创新模式;二是深化产业链互补,共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范式,在工业互联网、产业大数据、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加强合作共享,共同促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深化产业协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高效衔接。三是扩大高水平开放,共创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进一步深化跨行政区合作体制机制交流互鉴,共建共享高水平开放平台,相互借鉴优化营商环境的先进经验。
会上,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对外交流处徐冉副处长从新
产业、新空间、新场景、新要素、新生态和新服务六个方面对北京发展高精尖产业进行介绍。北京大力培育十大高精尖产业,2025年,聚焦人工智能发布了《关于支持信息软件企业加强人工智能应用服务能力行动方案》(简称“软八条”)和《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对于5G产业应用发布了《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和《“5G+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围绕“六链五群”进行“一产多园”的产业链协同布局,打造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共建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园;北京以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为总抓手,启动建设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建成了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核心枢纽,上线国内首个跨区域算力平台,“北京数据+津冀存算”联动格局初步形成;北京现已设立8只政府产业投资基金,形成覆盖机器人、信息产业、先进制造和智能装备、绿色能源与低碳等高精尖产业总规模1000亿元的基金矩阵,发布四批中小企业高精尖产业项目资金支持指南,对中小企业发展高精尖产业中在研发、并购等多方面给予支持。
京津冀产业链“织网工程”作为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抓手,2024年在走进上海、深圳、成都扩大“织网圈”的基础上,今年走进安徽继续“织网”,搭建合作网络,加强合作链接,力争将“网”织的更加稠密。现场北京市协同发展服务促进会和安徽省政府咨询机构对外交流合作协会、安徽省企业家联合会、安徽省机电行业协会、安徽省通信行业暨互联网协会、沿海与中西部县市区联席会议进行战略合作签约。
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已成功举办五届,五年来内涵不断创新,从“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到“建设数字友好城市”。大会搭建了“全球数字经济城市联盟”等平台,构建海外及拉萨分会场,形成十余个品牌活动,设置特色活动。2026年大会将深化国际合作,夯实平台能力,聚焦数字技术场景应用,引领技术规则标准,邀请更多生态伙伴构建合作体系。
此外,北京市石景山区、京津合作示范区、通北示范区现场进行区域产业推介。石景山区是首都现代工业发祥地,拥有双奥遗产和中国国际服贸会永久会址。正从传统重工业区向高端绿色之城转型,2025年聚焦现代金融、人工智能、科幻+、工业互联网和未来健康五大产业,实施“一产业一链长”机制,打造京西工业互联网生态圈。京津示范区是京津“双城记”重要载体和非首都功能疏解平台,重点发展高端装备、信创智能+生命健康产业,推行“北京研发+天津制造”模式。通北示范区是北京通州和廊坊北三县共同打造的国家级协同发展示范区,聚焦发展新能源、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文旅发展、科技与绿色等领域。
安徽省政府咨询机构对外交流合作协会、安徽机电行业协会、沿海与中西部县市区联席会议、安徽企业家联合会、安徽省通信行业协会、安徽如动科技、安徽东超科技、安徽巡鹰新能源、安徽江淮汽车、江苏来能科技、洽洽食品等20多家长三角企业、协会代表在会上发言,涵盖新能源、智能制造、应急产业、通信技术等多个领域,各代表结合自身领域实践,分享技术突破、合作需求与发展愿景,为长三角产业链互补、创新资源整合及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了多元思路与实践参考。
本文由方向对了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方向对了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zhenyes.com/industry/5640.html